网络访中国汽车学者乔梁博士

时间:2016-06-14 18:15  来源:《中外名流》杂志   点击:

  

  乔梁博士
 

  科技的发展使得能源需求不断攀升和自然资源日益枯竭,对能源开发和供销链条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尽可能高效、可持续使用能源成为了全人类的当务之急。汽车的发展更是使得汽车业在能源选择与革新方面成为了重中之重。

  今年5月28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进行了第33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着力提高我国工业发展质量效益,努力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针对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本刊专门采访了中国汽车学者乔梁博士,请乔梁博士谈谈如何从工业产业的角度来认识中国新能源与替代能源汽车的发展与态势。

  本刊记者:乔梁博士,我们注意到,你在过去的一个时期里,一直关注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和创新。我们也关注了你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工业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情况。乔梁博士,请你先谈谈中国工业产业的基本状况。

  乔梁博士:我认为中国工业产业盲从与跟踪的代价是很大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工业几乎一片空白,大体上是照葫芦画瓢,别人怎么做,我们跟着做,主要技术来源于国外。迄今为止,我们依然缺乏自主研发的技术,建立产业链,完成产业化,成为有自主品牌的市场主流产品的经验。这一完整流程,我们几乎还没有经历过。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政府和企业对此却是漠然并缺乏经验。

  本刊记者:你能不能具体谈一谈啊?

  乔梁博士:好啊。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就开始研发平板电视,公司设定的目标是“挂在墙上的电视。”搞了十年,技术上有重大突破,但目标未能实现,这家公司就放弃了。后来技术被日本人买下来,大的不成改小的,先用在计算器和手表的显示器上,后又应用在玩具上,90年代用到笔记本电脑和计算机显示屏,使技术得到延续下来。进入新世纪,成为主流显示屏。再如,彩色显像管,我们连续的跟踪了20年,从12寸到32寸,从球面到直角平面,我们的产能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在我们政府和企业埋头扩大产能,收购国外生产线的时候,形势正在剧变。日韩企业已经把劲儿使在平板显示器上了。2005年是个分水岭,前后三五年内,平板显示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全面替代彩色显像管。中国显示器产业重新归零,几千亿投资付诸东流。这就是近期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幕产业悲剧。

  本刊记者:请乔梁博士谈谈如何从工业产业的角度来认识中国新能源与替代能源汽车的发展与态势。

  乔梁博士:我先谈谈中国新能源与替代能源汽车发展的乱象。我认为,自主品牌绝不是虚晃一枪,要埋头苦干,真刀真枪,从技术研发抓起,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买国外的电池、电控、电机等三大件,做个壳子,贴上自己新起的牌子,自称“技术集成”。这就是我要说的中国新能源与替代能源汽车发展中的乱象。今年5月在美国洛杉矶召开的第26届世界电动车大会情况综述有如下两个方面:一是电源系统展示最多,推广模式讨论最热。展示的电源系统主要包括动力电池、单体模块、成组技术、管理系统、充电系统及其建设。推广模式讨论的主要问题集中于充电模式、推广方式、谁来投资、如何收回投资成本、如何管理等等。我国目前注重并优先发展电动公交车、电动出租车等运营车辆以及电动市政类专用车辆,然后再向市场普及,这与欧美国家完全不同;二是插电式与纯电动齐飞,电驱动成为主流方向。

  就技术而言,中国电动车技术水平并不落后,但必须坚定自己的技术路线,不能过度的依赖政策。中国汽车企业的摇摆不定,说明我们自己研发能力不强,缺乏技术自信。在国外企业加速研发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坚定——做小、做好、做精。从目前看,电动汽车只有两个指标逊于传统汽车,即续驶里程和价格,电动车首先要保证比传统汽车好看、精致。

  本刊记者:请你谈谈关于电动汽车的安全性好吧,因为大家对电动汽车的安全性是格外关注的。

  乔梁博士:相比传统燃油汽车,电动车的电池安全性能一直备受关注。相关标准、检测的国家规范远远滞后于产业发展速度。占领产业战略制高点是一个令人冲动的美景词,但美景不能成为泡影,这是任何一个企业的必修课,关键问题依然是技术“过硬”。最近五年,全球电动汽车燃烧事件有5宗:1.丰田普锐斯在行驶中自燃。2008年6月7日,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劳伦斯县,原因:改装操作不当,在改装过程中,没有按照A123的使用原则螺母松动引发短路。2.众泰电动车自燃。2011年4月11日,浙江杭州,原因:电池安装引发,点燃出租车内饰。3.雪佛兰沃蓝达起火。2011年6月初,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测试中心。原因:锂离子电池组受阻,电池保护冷却系统存在设计缺陷,与电池供应商韩国LG化学有关。4.菲斯克karma起火自燃。2012年3月,美国德克萨斯州舒格兰市,原因:正在调查中,电池系统出现故障几率较大。5.比亚迪E6起火燃烧。2012年5月26日,中国广东深圳市,原因:还在调查中,一种说法是左后轮的高温点着了车内饰。

  本刊记者:那么,电动车的电池系统安全检测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呢?

  乔梁博士:关于电动车的电池系统安全检测,并没有国家标准。一般来讲,“电池包”应该从4大方面进行安全试验,即机械安全试验(接收跌落、机械冲击和振动),电安全试验(短路、过充电试验、过放电试验),环境安全试验(热冲击、热箱试验)以及安全保护试验(短路保护测试、过充电保护测试和过放电保护测试)。传统燃油汽车“入市”前,必须满足国家强制性标准,包括《乘用车正面碰撞的成员保护》《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和《乘用车后碰撞燃油系统安全》。国家强制性标准是政府部门对汽车产品安全性的最低要求,电动汽车安全测试也必须考虑到各种极端情况。我相信,一次次的交通事故必然会促使电动车行业更加理性,更良性发展。毕竟,这关系到生命的代价。

  本刊记者:如果这样,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啊?

  乔梁博士:其实,你问的问题也可以看做是第三方研究机构怎么看中国电动汽车的问题。

  CAI研究机构声称,由于购置价格高,基础设施不完善,车型选择相对少,以及电动车技术远未成熟等问题,普通消费者不太可能在短期内购买电动汽车。相应的出于对高成本、标准的缺乏以及基础设施有限的担心,大部分汽车厂商仍在观望。而零件供应商由于经验不足,能力有限,在与汽车厂商建立合作关系方面也困难重重。虽然中国汽车厂商和零部件供应商对电池研发的投资高达100亿以上,但目前达到电动汽车产量和质量要求的车辆供应商寥寥无几。政府补贴虽大,但是电动汽车大发展的设想并未如期而至。

  麦肯锡研究机构目前发布了关于中国电动汽车研究报告,声称在过去两年里,中国电动汽车产量发展呈下滑趋势,中国汽车整体成熟度已经从2010年7月的全球第三位降至2012年2月的第五位,排在了日本、美国、法国和德国之后。请看下图:  

 


 

  正如大家所知,一个产业发展是有周期的,包含孕育期、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四个阶段。中国现处于导入期的初期,排名有失公允。SAE中国汽车产业研究院认为,只要中国政府调控好市场,企业抱团发展,在技术变轨的前期协同作战,中国企业还是有杀出重围的机会。

  本刊记者:既然如此,我们应该怎样把握时机,调控市场,让中国品牌主导中国市场呢?

  乔梁博士:通常来讲,后发国家由追赶走到前沿,大致有三种途径:一是沿着别人的技术路线,在跟踪中进行学习,在技术积累的基础上以自主创新实现突破,走向技术前沿。由于技术路线由别人控制,知识产权早有布局,实现超越难度比较大;二是抓住技术变轨带来的机会,在技术壁垒尚未形成,商业模式尚不确定时,实现创新突破。华为和中兴就是在通讯系统由模拟信号转为数字信号进而转为无线通信时脱颖而出的。从国际经验看,在技术变轨中实现超越,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三是以自己的创意、创新、开辟新的技术路线,创造新的产业链,成为领导企业,有如苹果。这需要厚积薄发,对于缺乏技术积累的企业,很难做到这一点。

  从时间节点上看,中国汽车产业正在迎来新的技术变轨的机会,这是中国汽车企业走向技术自立,实现技术超越,改变受制于人,千载难逢的机会。

  本刊记者: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迎对新的技术变轨呢?

  乔梁博士:有两种策略:一种是权衡内外条件,在技术突破机会来临的时候,从政府到企业,义无反顾地快速推进,创立自主知识产权,搞好专利布局,摸索商业模式,适时制定有关标准,推动产业链的形成。缺点是投入大、风险大。一但成功,将实现超越、全盘主动。另一种是等到别人技术成熟、产业链建立、商业模式确立后再跟进。这样做风险比较小,成本比较低。但会再次沦为跟踪者,不可能成为领导者。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中国必须努力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在这一历史转变中,汽车产业是重头戏,尤其是如何在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与替代能源汽车领域里。产业结构升级,就是要由技术跟踪、规模扩张的增长途径,转向依靠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政府要抓紧放开准入政策,允许企业满足市场理性需求的创新,政府还应有调控市场能力,通过财政重点补贴,掌握发展节奏,把握住技术机会进而形成产业竞争力,让中国汽车品牌在中国汽车市场唱主角!

  本刊记者:好,谢谢你,乔梁博士,你使我们清晰看到了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迎来的契机。愿我们大家共同努力,迎接中国汽车工业美好的明天。
 

  乔梁博士简介:

  研究课题:《汽车产业经济学》教科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主要荣誉:纪念改革开放30年中国汽车工业杰出人物,2008年。

  社会职务: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代表著作:《WTO与中国汽车产业》,红旗出版社,2002年。《乔梁汽车文集》,新华出版社,2004年;《打开车窗—乔梁汽车文集》,长城出版社,2008年
 

  ——2012夏《中外名流》第6期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