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灿

时间:2016-01-22 16:39  来源:中国文化联盟网   点击:


 
    杨国灿,1947年出生于河南省民权县,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并拜著名画家张光斗为师。现任河南省政协书画院副秘书长兼书画室主任、魅力中国杂志社艺术总监、全国政协书画联谊会河南代表,曾作为全国书画协会代表团成员出访俄罗斯。其作品人物、山水、花鸟多次参加全国各类大展并获奖,所绘墨竹,叶阔枝劲、刚健清逸、风格独特,在国内外颇受好评,被中国美协主席靳尚谊誉为“竹魂”。
 
获奖作品
 
 
    1997年《清风》获全国银奖,1998年《雨后春笋》被台湾博物馆收藏,1999年《根》获“建国50周年”画展优秀奖,2002年《玉龙雪山》获中国西部风情展一等奖。2003年《钟南山院士在此》获全国政协抗击非典书画展银奖,2003年10月《竹·人物》获全国板桥杯书画展获金奖,2003年《清风》获走进桃花园杯金奖、全国百杰奖,2003年《清风》获秦俑杯金奖,2003年《明月赖凤清》获吴道子杯优秀奖;2004年《春风洒翠图》入选全国梅兰竹菊作品集,2004年《板桥月夜细品竹》获纪念蒋兆和诞辰一百周年大赛优秀奖。
作品风格
    “阔斧大刀怒写竹,莫问古今有与无。万千乱枝君不见,我且斗胆绘此图。”画竹、学竹的杨国灿常用这首自作的诗为画竹的题跋。身为河南省政协书画室主任的杨国灿先生,用自制的毛笔和前人没有的技法,所画出的墨竹具有鲜明特征和独特个性。他的作品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和广大收藏者的重视,中国美协主席靳尚谊还专门为之题写“竹魂”。
    杨国灿个性粗犷豪放,艺术上却处处留心,至今速写本还不离身,走到哪,画到哪。为了观察竹子,他跑过无数竹林,看过前人的墨竹作品后,杨国灿始终觉得似乎还有所缺少,并一直为之苦苦思索。1984年的一天晚上,他突发奇想,把手电筒光打在竹子上,终于悟出了画竹之道。“竹子除了主干大叶之外,小细枝和连接大小叶子的叶柄,根据构图的要求也应该画出来。”从1972年开始画竹的杨国灿,12年后有了这一令他兴奋异常的发现,随后又运用到创作中,真正达到了“大胆落笔细心收拾”的大家风范的程度。他画的竹子,该粗的地方粗得合情;该细的地方,细得合理;既大气磅礴,又耐人寻味,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震撼。
    杨国灿画画的速度比较快,为了能在作画时运笔自如,他还自创了几种画笔。杨国灿告诉记者,他自制的笔是用猪鬃、熊毛、貂毛等几种毛综合制成的,体形大,既吸墨,又聚峰。记者看他用起来时挥洒自如,酣畅淋漓,尽现其侠气和豪气。
    除了画竹,杨国灿在水彩、油画、水粉、人物、山水、花鸟、书法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并有大量的作品问世。
 
人物经历
    
    杨国灿幼年随父定居开封,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给了他丰富的营养,使他从小就对绘画艺术充满了兴趣。他从四五岁起就受表哥和一个邻居的影响,开始喜欢画画。12岁时,他的水彩画《鸭》就曾到日本和阿尔巴尼亚参加过展出,当时他还被授予“河南省少年画家”称号,是省内有名的四个少年画家之一。
    “文革”期间历经磨难,给杨国灿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却也磨炼了他的意志,他从竹的坚忍不拔、经冬不凋中得到启迪。“我把竹视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既要学竹,更要画竹,不但要画出竹形,更要画出竹的品格、精神乃至灵魂。”杨国灿说。此后,迎风挺拔的竹子时常出现在他的笔下,那些竹如利剑长戟,指天穿云,充满豪气。杨国灿也在画竹的过程中,获得了精神的升华和顿悟。
    1984年,他在少林寺中苦熬了3个多月,完成了11尊和尚坐禅塑像,这些作品至今仍陈列在寺中。为了提高内功,丰富艺术内容,他下功夫学习古文和诗词,他画中的诗和跋大都是自己即兴所作。他先后写了600多首诗词,有的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准。他虽基本不练字,但对书法作品好的题跋,特爱拜读,比如在街上看到牌匾上他喜欢的字,他都会出神地细读临摹。
    杨国灿的画作有的被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赠予外宾,还有不少为国内外收藏界关注。有两幅丈二作品先后被人民大会堂收藏。许多熟悉杨国灿作品的朋友都惊喜地发现,在香港凤凰卫视播出的一个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节目中,主持人后面的背景图,正是杨国灿的作品。近几年来,杨国灿创作之余,还多次策划和组织举办了国家级大型书画展,为推动书画事业的繁荣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