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楷炜与冯梦龙

时间:2018-07-30 13:41  来源:中国文化联盟网   点击:

  “冯梦龙研究基地”授牌仪式暨学术研讨会

  “冯梦龙研究基地”授牌仪式暨学术研讨会

  几十年与冯梦龙魂牵梦绕,十几年笔耕不辍写冯梦龙的文章,他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请冯梦龙回到家乡,他以文人拥有的胆识和气概,以耿耿正气的光芒照耀着乡村,映照着乡村里村民的心灵。万籁俱寂的夜晚,写字桌前伏案的背影或翻阅古书,或摘抄文章,他用心血和精力找寻冯梦龙的生平简历。

  崎岖的山路上,那个蹒跚的老人走得艰难,却走得坚定,为了深入研究冯梦龙,退休后的侯楷炜在撰写地方志的同时,他三赴福建省寿宁县到十里八村去探寻冯梦龙当县令时的史料。  

非遗牌匾

  非遗牌匾

  侯楷炜,1948年生,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东桥镇人。1967年吴县高中毕业。1968年插队务农。1974年起曾任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公社文化站站长。1983年调到乡政府,先后分管文教卫生、乡镇工业和政协、人大工作,2008年退休后从事地方志的编写。现为中国俗文学学会会员、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苏州市冯梦龙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冯梦龙纪念馆馆长、苏州市相城区政协文史委特聘撰稿人、黄埭镇地方志办公室主任。2014年被聘请为福建省寿宁县传统文化研究会顾问。

  2017年4月5日下午,在苏州市相城区黄埭镇政府会议室,笔者采访了侯楷炜先生。他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他说:小时候家里没有电,晚上蚊子多,看书学习难以静下心来,熏蚊子后,在油灯下看书。70年代当文化站长后,北京和各地很多研究冯梦龙的专家学者到这里来,找姓冯的调查冯梦龙的事情,我这个文化站的站长就得陪着去。我曾接待过贾芝教授,我陪着贾教授到冯埂上去实地考察。在与贾芝的接触中不断谈到冯梦龙的生平、简历等。贾芝也感觉到,应该把冯梦龙的出生地调查清楚。贾教授说:你在这个地方,能考察当地的情况,考察新巷村和冯埂上的历史沿革,你写个东西。  

侯楷炜出席冯梦龙学术研讨会

  侯楷炜出席冯梦龙学术研讨会

  从那时起,侯楷炜开始关注、考察、搜寻、收集关于冯梦龙的材料。1996年10月18日,贾芝又来到了苏州市相城区东桥镇。侯楷炜又接待了贾芝教授。他与贾教授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在与贾老的聊天中,他得知贾芝是个传奇式的人物,他的家境,他的经历是鲜为人知的。贾芝平时从不声张什么,总是默默地笔耕。侯楷炜对贾老充满了敬意。

  贾芝曾担任过国家一位领导人的教师。他是李大钊的女婿,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文联荣誉委员、现代民间活动家、研究家。他是一个真正弄学问的学者,专门从事民间艺术的研究工作。他已经出版过三套民间艺术集成。贾芝百岁诞辰,也是他从事革命文艺八十周年的时候,中国文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了庆祝活动,侯楷炜也应邀出席。他是104岁去世的。他对冯梦龙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足以载入史册了。侯楷炜能与贾芝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简直是三生有幸。他说:我是受贾芝等老一辈专家学者的影响,研究冯梦龙的。

  生于斯长于斯的侯楷炜在冥冥之中,感觉到肩膀上有了分量。相城、新巷、冯埂上,这些地方他熟得没法再熟悉了。我怎么就没有贾芝那种精神去专注研究冯梦龙呢?回眸自己走过的路内心充满了一种愧疚。贾芝这么大年纪,千里迢迢来到苏州相城,他图的是什么呢?他为的是责任为的是事业也是为传承。侯楷炜感觉到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他当过生产队长、大队书记,当过三年小学教师,三年中学教师,他教过语文、数学、物理和英语。曾担任过乡外贸公司书记、总经理和镇农工商总经理。2003年在人大主席任上退居二线编写地方志。2008年退休,去年开始担任了《中国名镇志·黄埭镇志》的主编工作。

  他刚开始去苏州相城区东桥镇新巷村冯埂上的时候,村里的年轻人不知道有冯梦龙这么个人物。冯家在冯埂上没有家谱,只有破旧的故居。村里稍大的人对冯梦龙也知之甚少。

  侯楷炜越来越觉得挖掘历史题材和历史人物是多么重要多么有意义。多年来,他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寻找、搜集、整理冯梦龙的材料,包括古书、地方志、连环画、民间传说等等。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侯楷炜不断研究冯梦龙,不断与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接触。他越发感觉到,对自己家乡的冯梦龙的挖掘、传承工作是多么重要。  

 

  .深入冯梦龙故里采集民间传说资料

 

  建设新农村搞农家院农家乐像春潮般涌动,这是上面富民政策的凸出体现。各地挖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抢名人、抢历史事件之事比比皆是。“冯埂上”这个地名由来已久,早已经过了几朝几代,决不是谁想抢就能抢到的。他感觉到对“冯埂上“的挖掘工作应该抓紧了,否则,就对不起家乡的父老,对不起前贤,也对不起后人。他有了一种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侯楷炜博览各种版本的地方志,对“冯埂上”的记载不下多处。他踌躇满志,他决心要做一件在历史上留下点什么的大事情,这是一件无愧于当代也无愧于后代的大事。俗话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其实,卓越的文人,也可造福一方。

  不论曹雪芹、蒲松龄、范仲淹他们的故居,甚至他们的墓地都成为了现代人参观、瞻仰的地方,带动了无烟工业的旅游业,同时也造福了一方。

  侯楷炜凭着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阅历,凭着政治嗅觉,他敏锐地感觉到:挖掘冯梦龙这个文学巨匠的工作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他执迷于这项工作,他四处奔走,寻找素材。

  当时文学界研究冯梦龙早已悄然兴起,且方兴未艾。春江水暖鸭先知,有识之士总是预见和超前的。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准备给冯埂上授牌。

  2011年12月20日,对侯楷炜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一天。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冯梦龙研究基地”、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冯梦龙故里采风基地”、复旦大学文学研究中心“教学实践与冯梦龙研究基地”授牌仪式暨专家座谈会,准备在黄埭镇召开。这是个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呀。社科院、文研所,或复旦大学文研所,那是国家响当当的高等学府,专家们写文章也好,说话也罢,是有出处有道理有依据的,也是有缘故的。学者、专家绝不会无中生有更不会空穴来风,他们之所以这么搞,因为他们知道冯梦龙在文学画廊里有宗师级的地位,这是任何人也抹杀不了的历史。无论何人知道冯梦龙的价值说明你阅历丰富,不知道冯梦龙,或知之甚少只能说明你的局限。

  对冯梦龙的出生地、故里、故居的质疑、争议,也是非常正常之事,正如当年对曹雪芹故居、故里的质疑和争议一样,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顶重要的是:对历史人物的评论或定论要有调查有分析有依据,切不可妄加评论。

  授牌仪式是经过长期酝酿、筹备的结果。侯楷炜在与专家、学者的接触中,他越发坚定了研究冯梦龙的信心。出乎他意料的是一些领导和老百姓并不理解他。当时,专家学者已经来到黄埭镇,侯楷炜请领导参加授牌仪式,却遭到了拒绝,开会当天,原本已落实的黄埭镇三套班子的主要领导一个都没参加。到底是何原因呢?侯楷炜的心里压了一块石头。他毕竟生活工作在镇里,领导的拒绝意味着什么?凡在基层工作的人都会感悟到当时侯楷炜的滋味和处境。他感到委屈、感到懊丧,也感到孤立无援。难道是自己做错了什么吗?镇领导为什么要拒绝呢?

  原来,前些日子有位年轻的记者在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该文对于冯梦龙的故里冯埂上表示了否定,说成是苏州的某某处。镇领导看到那篇文章后,认可了报纸上的观点,甚至认为侯楷炜这样做,对黄埭镇造成了负面影响。分管地方志工作的领导把他叫到办公室,明确指示,立即叫停。一时间各种舆论向侯楷炜扑来。众人的嘴是非常厉害的,若是咬住一个人一件事,足以把人咬死,足以颠倒黑白。

  当时,侯楷炜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侯楷炜主编的《冯梦龙传说故事集》

  有人说:你不要写这种东西了(指写冯梦龙的文章)你写地方志就行了。

  侯楷炜退休后写地方志已经多少年了。他研究冯梦龙写冯梦龙几乎都是业余时间,并没有影响写地方志。再有,写地方志受到了局限,写得再好,又能怎么样,只能留给后人看。写冯梦龙的重要意义,恐怕比写地方志更重要。他在冥冥之中早已感觉到了这一点。

  在很多人还没有感觉到研究冯梦龙的重要性的时候,他先感悟到了。在很多处于犹豫、质疑、不认可的情况下,他早已坚定了信念,并且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坚持按自己的信念行动。

  村里的领导感到有压力,便向镇里表白说:我们也不懂,就是他要搞。

  还有人说:……

  侯楷炜听到了各种议论,听到风言风语,还遭到一些人的白眼。他心里压着的石头加重了分量。有的亲戚朋友劝他,别写了,别搞这个了。反正也退休了写地方志四平八稳,不惹谁也不招谁,养老了,还管那些事干什么?  

侯楷炜出席冯梦龙文化高峰论坛

 

  侯楷炜出席冯梦龙文化高峰论坛

  他心里纠结,写!还是不写?搞!还是不搞?搞有人反对,自己心里也不是滋味,不搞对不起历史更对不起后人。侯楷炜可不是轻易认输的人,凭他不甘心的性格,凭他的阅历,也凭着一些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他认为一定要坚持,越是这样越是要搞出成果来。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依据,找到出处,一定要用事实说话。否则的话自己被别人笑话。被别人笑话是小事,顶重要的是,冯梦龙的许多足迹很可能被淹没。已经过去400多年了,如果当代没有一个确定的定论,那么,后世就更难寻找到正确的答案。第一次授牌,没有得到领导的认可,这是个教训。当然,也有自己的责任,是因为自己没有及时向领导说明,没有及时驳倒报上宣传的那种观点。白灰越是碰到冷水,越热火腾腾。

  他找到了居住在苏州的马汉民老先生。侯楷炜到马老家拜访。他以谦虚的态度,表示对马老的敬重,把研究冯梦龙的成果告诉马老。原来,早在1981年,侯楷炜任公社文化站长时,根据与北京多位冯梦龙研究专家的接触,以及从民间收集到的资料、出土文物等,提出了冯梦龙出生地是东桥公社冯埂上的观点。时任东桥公社文书的张瑞照将此情况电话告知马汉民先生。而当时马先生一直认为冯梦龙的出生地是古城区十全街苍龙巷,双方有了分歧。侯楷炜摆出大量的事实,经过反复研究考证,终于达成了共识。马汉民研究的是冯梦龙的故居,侯楷炜研究的是冯梦龙的故里。侯楷炜说:我们不打不相识。理不辨不明,争议是非常正常之事。在与马老的接触中,展示出了侯楷炜的睿智和沟通的能力。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马老的认可。后来,马老在1991年出版的长篇传记《冯梦龙》一书中,把冯梦龙的出生地写作了冯埂上。

  侯楷炜认为还应该求得领导的支持,才能顺利的推动冯梦龙的研究。侯楷炜主动联系了“冯埂上”(新巷村)的领导和一些朋友,要出一本《冯梦龙传说故事集》的书,他克服了搜集、征稿、撰写、编书上的许多困难,始终如一地按照出书的目标努力。在编写的过程中,他得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的支持。2011年,《冯梦龙传说故事集》已经放到出版社等待出版。但镇里的领导当时不支持。于是侯楷炜把眼光转向了市、区两级领导。他通过老同学的关系和途径把苏州市委的老领导、相城区委和宣传部的领导一一请到村里。

  有了上级领导的支持,那些不认可、不理解的议论一下子变了,很少有人说负面的话了。

  其实,侯楷炜产生搜集、整理、出版《冯梦龙传说故事集》的动念,早在2008年他退休后就闪现出来了。没有谁让他这么搞,更没有人劝说他这么做,完全是他的一个灵感,此灵感是在冥冥之中产生的。  

苏州弹词《冯梦龙》

 

  苏州弹词《冯梦龙》

  冯梦龙诞生440多年了,国内外仍然有这么多人在搜集他的材料,在研究他,在传承他的精神。冯埂上村的村民,乃至冯氏家族的人们,对冯梦龙的缅怀、谈论,仍然可以听到,也打动了侯楷炜。

  早在2009年,侯楷炜与老同事张瑞照、文化站长顾建男,学生顾彩珠在天平山相聚时谈及此事,得到了他们的一致赞同。之后,他苏州市民间文艺家的几位好朋友卢群、褚家瑜、王水根等也应邀来到冯埂上采风,《冯梦龙传说故事集》得到了他们的鼎力相助。

  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范小青,苏州市文联党组书记朱建华为该书写序。相城区委书记、区人大主任曹后灵为该书的出版写了这么一段话:七十年代末始读三言两拍,始知冯梦龙其人,到相城工作后,始知冯梦龙系黄埭人,有人搜集冯梦龙传说故事且汇成书好事也……《冯梦龙传说故事集》书中的四幅题词都是侯楷炜想办法,联系沟通接洽题词人才获得的墨宝,足见他用心之良苦。

  为顺应转机后的大好形势,侯楷炜审时度势,发起组建“苏州市冯梦龙研究会”,多次到苏州大学、苏州市社科联和各区县做联络工作;策划举办冯梦龙国际学术研讨会,到中国社科院、南京大学、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单位联系,把美国、日本、越南、香港、台湾以及国内知名的冯梦龙研究专家学者请过来;开始筹备“冯梦龙纪念馆”,亲自担任馆长并设立“冯梦龙纪念馆资料室”,收集各种有关冯梦龙的资料。2010年,他登门拜访了中国文联名誉主席、原文化部代部长周巍峙,请他题写了“冯梦龙纪念馆”馆名。

  众所周知,冯梦龙在文学史上的巨匠身份,而对于他当过四年县令的经历,众人却知之甚少了。为搜寻这方面的史料,他不辞辛苦,三下福建省寿宁县,深入山区,走访当地老人,搜集到冯梦龙在寿宁县当县令时的许多珍贵史料。侯楷炜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他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冯梦龙鲜活、生动的民间传说上,使冯梦龙这个历史人物更全面更丰满更加受到了专家学者的关注,也更加受到了百姓的敬仰。

  2012年以来,侯楷炜多次接受地方各种媒体的采访,讲述冯梦龙的故事和发表文章;先后接受了央视六套和央视九套的采访;参与创办“冯梦龙山歌艺术团”,改编冯梦龙山歌;合作创作苏州评弹《冯梦龙》 ;参与策划“冯梦龙文化长廊”“廉洁文化一条街”“梦龙清风园”“冯梦龙百米宣传画廊”的建设;参与发起“新三言”全国短篇小说征文大赛;为“冯梦龙故居”的修复和“冯梦龙文化主题公园”的建设出谋划策;参与筹备“冯梦龙文化旅游节”;为《冯梦龙传奇》电影提供素材;为“冯梦龙纪念馆”编制布馆方案,提供实物以及文字、图片资料;为学校编写冯梦龙题材的校本教材等。2015年起他和他的画家朋友沙沁合作,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创作了《冯梦龙》系列连环画,一套三册30个精彩故事,三册书名分别为“天才少年”“文学巨匠”和“勤廉知县”,这在冯梦龙研究和出版领域又是个首创。  

冯梦龙诞辰440周年纪念会

 

  冯梦龙诞辰440周年纪念会

  侯楷炜研究冯梦龙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冯学研究情结,在他心中的份量越来越重了。侯楷炜曾度过了几年知青生涯,务农的生活,风里来雨里去磨砺了他的毅力,同时培养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他认为知青的经历是一种财富。他能选择冯梦龙这个课题,是一种务实的精神,是接地气的,是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为民造福,是一种功德无量的好事。他的行为和他担任主编的书,续写了相城区黄埭镇的历史,将载入史册。

  黄埭镇新巷村冯埂上冯氏家族的人和村民,越来越感觉到了冯梦龙在为文、为官、为民方面的价值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全国农村“农家乐”旅游业开展以来,越发凸显出名胜古迹名人故居的优势。侯楷炜和村民们都意识到:传承冯梦龙的精神与发展经济的密切关系。2012年以来,村里的人们酝酿着一件破天荒的大事。中国有个徐霞客镇,已经改名14年了。为了永远纪念冯梦龙,为了经常的甚至时时刻刻的呼唤着冯梦龙的名字,也为了发挥名人效应,推进文旅兴村,何不把新巷村改名为冯梦龙村?村里的酝酿之声,讨论之声,呼声越来越大,越来越集中。村委会和党支部领导是积极的参与者。按照行政上的改名程序逐级上报,很快被批准了。2014年“新巷村”正式改名为“冯梦龙村”。

  在三十多个春秋之中,侯楷炜走村串巷寻找冯梦龙的历史踪迹,鞋穿坏了几双?汗流了多少?他登门拜访知情的老人,他不耻下问搜集资料,走南闯北以谦虚之心拜师求知。他咬定青山不放松,为了目标为了理想每天在努力。他不辞辛苦,不计报酬,不图回报,不求名誉,其奉献精神令人动容。也许是冯梦龙步履蹒跚在荒无人烟的山路上行走几个月去寿宁县赋任的精神激励了他,也许是冯梦龙在冥冥之中促进着他,使他感到一种责任和使命。侯楷炜在文中写道:为的就是让家乡的名人不被淹没,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凭的就是无私、奉献、执着的知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