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文化建设更要以人为本

时间:2016-03-25 15:47  来源:中国文化联盟网   点击:

 
    2010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听取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稿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后修改情况的报告后,提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四个更加”“五个坚持”。“四个更加”即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五个坚持”即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这对于制定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和人民根本需要、体现全党和各方面智慧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当前正处在编制“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的关键时期,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深刻认识文化发展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分析文化发展的客观条件,紧紧抓住文化发展的重大机遇,系统谋划文化发展的阶段目标、重大任务和实现途径,使文化发展的“十二五”规划成为顺应时代发展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推动文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此,首先应把握好新时期的五大时代机遇:
    第一,要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机遇,着力解决区域和城乡文化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薄弱环节,推动区域和城乡文化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把东、中、西部地区的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山区文化建设作为重大战略进行部署,规划和实施一批倾斜性重大项目和工程。二是加强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中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服务网点的规划布局,提高公共服务设施中文化设施的规划设计水平,要把城镇居住人口(而不仅仅是户籍人口)作为服务对象,确保新增城市人口也能享受城市文化生活。三是依托城市群建设,规划和布局文化发展高地和区域文化中心,按照城市规模和功能,统筹规划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合理布局文化市场服务网点,不断创新文化服务内容。四是高度重视城市和城镇的文化特色,依法对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众多的文化名镇、名村,以及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建筑加强保护,弘扬文化特色和文化价值。
    第二,抓住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重大机遇,着力突破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均等化问题,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要围绕着均等化、便利化、基础化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网络。二是着力解决运行保障的投入,按照免费开放的要求,增加人员和运行经费,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效益和水平。三是着力解决内容服务的投入,保证文化共享、春雨工程、舞台精品、流动服务等重点工程和重大艺术节庆活动的投入,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特点、深受群众喜爱的活动品牌和文艺精品。
    第三,抓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机遇,着力培育文化产业成为新型战略性支柱产业,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一是根据资源能力、开发潜力和经济布局,促进大城市和城市群特色文化产业项目集群发展。二是挖掘丰厚的民族文化生态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培育民族文化产业项目。三是适应中小城镇化进程需要,培育中等城市和小城镇产业业态,扶持农村文化产业项目,促进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四是完善文化产品流通渠道,建立健全城乡服务网点,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和方式,加强各类文化市场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五是开拓国外文化市场,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增强文化吸引力和竞争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四,抓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机遇,着力建设文化遗产强国,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的跨越式发展。一是要形成有利于文化遗产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推动一批文化惠民工程、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使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更具活力。二是要深化文物普查成果,针对大型基本建设工程,加强工程用地范围内的文物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工作。三是加大支持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文物保护和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文物工作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四是加强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传艺、教学、交流等活动,发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在扩大内需解决就业中的独特作用。
第五,抓住坚持改革开放重大机遇,着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保障体系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工作重心转移,建立覆盖城乡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网络。二是大力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三是深化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建立高效有序的管理运营机制,积极探索群众需要的新的文化服务方式。四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建立和完善公益性文化事业国家投入机制,更好地发挥文化经济政策对文化发展的宏观调控和促进作用。五是全面实施人才兴文战略,用更加宽广的视野来培养人才、发掘人才、宣传人才,着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文化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