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亮点

时间:2016-06-01 11:19  来源:《中外名流》杂志   点击:

 

      
        广场舞已经成了一股全民参与的热潮。每到晚上7点以后,城市、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广场、公园、村落礼堂前,甚至小区院子内,就会有成群的群众聚集在一起,列起队形,伴着音乐,翩翩起舞。一幅国泰民安、安居乐业、和谐幸福的太平盛世景象跃然眼前。在一般情况下常住人口不足五万的小城镇,平均每天跳广场舞的群众能超过千余人,这样的广场舞健身热潮,是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形成的。目前这类组织较完善,规模大大小小,活动有规律的排舞队已形成了当地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一)广场舞文化蕴含巨大的社会效益
       广场舞的特性和规律表现在它兼有文化性和群众性。主要表现为:一是参与的广泛性。随着广场舞活动的日益普及,内容不断丰富,参与人数越来越多。有老有少,目前虽然以女性居多,但广场舞本身并不排斥男性,只要变换舞蹈形式和舞蹈内容,完全可以适合男性,甚至青少年的需求。其参与面之广,是任何一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都无法比拟的。二是活动的自发性。群众性广场舞,基本上是群众自发的自我愉悦、自我教育的一种大众娱乐形式,一种自主自愿的大众文化活动。在广场上,群众既是广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又是广场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可以参加广场舞活动,也可以不参加任何活动;可以是活动的参与者,也可以是活动的欣赏者或旁观者。总之根据不同的爱好和需求,自愿而来,高兴而去。三是管理的自主性。据了解,虽然广场舞舞蹈内容和活动地点相对稳定,活动团体都有几十人的固定人群,但这些活动团体基本上都是没有硬性约束的松散性组织,在管理上有很大的自由空间。没有强迫命令,没有利益驱动。成员参与自由,撤出随意。四是投入的民间性。一方面,大多数广场舞活动本身就是低成本、低投入,另一方面,除电源等广场必需的设备外,活动的服装、道具、器械等均由个人承担或由热心群众自愿赞助捐献。
       充满生机的广场舞活动蕴含巨大的社会效益,可以说,政府以最小的资金投入,取得了和谐文化建设最大的社会效益。首先,广场舞提高了市民的身体素质,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当前随着市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肥胖等富贵病开始困扰着人们,严重影响市民生活质量。纯体育健身由于强度大,很多市民难以坚持,而集娱乐和健身为一体的广场舞成为首选。它给城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其次,广场舞改变了市民的生活观念,提高市民精神素养。自由开放的广场为人们走出封闭的独门独户、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提供了一条渠道,有助于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有助于维系社会的团结稳定。尤其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形势下,广场舞文化体现人类对大自然亲近和囤归,日益成为城市文化中最活跃的因子。跳广场舞既能锻炼身体,又引导群众离开牌桌,是值得鼎力推广的群众文化形式。有群众风趣地说,广场舞的兴起使广场热闹了,麻将馆冷清了。如今,每天傍晚到广场跳舞成为许多人的固定节目。第三,广场舞鞭策了整个社会文明的历程。当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从起步到现在,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长足发展。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符合我国城市化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广场舞成了社区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吸引更多人参与,有效地抵制了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及错误思想的侵蚀和干扰,极大地促进了一个城市、一个社区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二)“广场舞”活动中党委、政府、社会和市场作用的分析
       纵观目前“广场舞”现象发展的整个过程,党委、政府、社会和市场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广场舞”的从产生到发展,以及走向繁荣,成为市民享受群众文化的主要载体,正是党委、政府、社会和市场四位一体合力推进的结果。
       1.党委领导,把握方向
       党委在社会主义事业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主要的领导方式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广场舞的产生发展离不开党委的领导,首先广场舞的萌发是在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号召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积极推进卫生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努力办好2008年奥运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系列政策的指导下实现的。各地都确定了各自的全民健身日,培养群众的健身意识,激发群众的健身热情。其次,党员干部,以及党委培养的党外人士在其中发挥骨干作用。据调查,在一般广场舞活动的人群中,其核心组织成员中党员干部所占比例都达到30%左右,她们在活动中特别热心积极,成为每一个排舞队的主心骨。第三,加强对广场舞组织的管理与引导。广场舞活动是有组织的活动,不仅参与聚集的人数众多,而且有核心组织成员。人群的高度聚集会带来一系列的治安隐患和管理难题。一方面,广场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同时也是各种舆论和情绪的“发酵器”。人们在参加各类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交流思想、交换信息,往往会使信息和情绪高度凝集、广泛扩张,形成信息倍增效应和情绪的集体性异化,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人引导或我们疏导不力,极容易出现群体性事件。另一方面,广场文化的大众化特征,也极易成为一些带有封建迷信、庸俗落后文化形成的土壤。正确引导规范广场舞文化的发展,使绚丽多彩的广场舞文化成为市民享受公共文化的场所、展示艺术才华的舞台、构建和谐社区的平台。保证社会组织和社团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2.政府负责,提供公共服务
       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供公共服务上。首先是通过城市公园、广场、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广场舞提供活动场地以及其它配套条件。广场舞场地条件不断改善,队伍不断壮大,这些都为广场舞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其次,是为广场舞活动的日常开展保证和谐有序的治安环境。广场舞都是在露天公共场地开展活动,都是开放性的运作,虽然参与者大多是女性,但还是经常受到许多好事者,社会不良组织的骚扰。在这方面,公安部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消防安全、卫生防疫、社会治安、垃圾噪音等一些管理问题也不容忽视。如何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广场文化的需求,不仅是一个文化问题、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管理问题。第三,提升组织者的综合素质,为广场舞的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要组织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培训辅导,使活动的质量不断地得到提高。
       3.公众参与,体现主体地位
       广场舞活动的主体是群众。这种主体性主要表现在自发产生,自由参与,自我组织管理,自我投入,根据群众自己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随着市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产生健康休闲文化生活的需求和广场舞简单易学,集健身娱乐于一体,而且投入少,来去自由的吸引力。虽然每一支排舞队都有几个核心的成员担负起组织服务功能,但她们也是排舞队成员中的一个,是属于其中的热心人士和排舞发烧友。从排舞队的成立到日常组织管理,再到与相关单位组织沟通协商解决一些舞蹈队运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都可以看出她们确实实现了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排舞队的日常运作会产生一些费用,虽然有一些舞蹈队寻求到企业或者社会团体的赞助,但绝大多数还是通过参与人员按时缴纳少量队费的形式解决。
       4.社会协同,激发社会活力
       从大社会来说,市场主体(企业)、市民群众和社团组织都是社会范畴。从这一层面来说社会协同就是以上三者的协同。广场舞的发展普及如此迅速正是市民群众、社会团体和市场主体协同合作的结果。首先,社区和相关单位为各个排舞队都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如电源、照明、设备等等,其次,一些企业为排舞队排忧解难,提供赞助,有效地促进了排舞队的发展。另外,企业还邀请排舞队参加企业晚会进行商业演出。这不仅为舞蹈队缓解了经费问题,而且拓展了舞蹈队的发展空间。
       很多舞蹈队的组织者都感慨:公益事业只有得到政府部门指导、企业赞助,以及社会团体组织的大力支持,才有良好发展的前景。因为广场舞本来就是群众文化事业,只有吸引尽可能多的群众参与,才能实现群众做主,服务群众的目标,才不违背社会建设,社会管理人民群众是主体的本质特征。

 
       (三)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群众文化的两点思考
       1.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众主体,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
       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关于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现代化研究成为学界的热点。在反省建国以来我党实行的“全能主义政治”,或者“党政一体化、议行一体化、政经一体化、政法一体化、政社一体化的政治形态,必须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上取得高度一致,党政不分,党企不分,以党代政,政策大于法律,人治多于法治是党在传统社会主义时期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上的主要弊病,也是导致社会萎缩,文化僵化的根本原因。但在如何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上却存在较大分歧。如今,广场舞的实践却揭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众主体”的规律。
       政府主导主要是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一方面,要适应“小政府、大社会”的要求,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能够自主解决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调节的,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通过自律能够解决的事项,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政府不易实行行政管理。            
       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也是文化建设最终的受益者。每一个人从严格意义上都是社会人。公众参与社会文化建设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有效实现形式。党委政府要创造条件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等建设水平,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广场舞的发展正是党委坚持依法行使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政府立足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群众发挥主体作用的合力成果,取得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正如《道德经》云: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2.完善社团运行管理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群众文化事业
       公众参与社会建设的主要渠道是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实现公众参与的主要载体。社会组织不同于政府部门,不具备政府的职能,但他可以起到政府起不到,也不应当起的作用。在发达国家社会自治水平非常高,根本原因是因为社会组织非常发达,平均每100人就有一个社会组织。各地的广场舞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非正式的广场舞爱好者组成的社会组织,它们起着组织带领的作用,起着与社会其它单位部门沟通协调的作用,起着凝聚群众稳定人心的核心作用。所以,政府应该容许支持各类健康的社团组织发展,提高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有些地方广场舞组织者想组织一个相当于“协会”性质的社会组织,想通过这种途径取得经济账目的合法进出,政府应该创造条件,从政策上支持企业以各种形式赞助和支持群众文化事业,把企业文化与群众文化融为一体。
       政府应当依法支持群文组织的健康发展。一方面在资金、功能发挥上给予群文组织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和改进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其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社会组织具有自发性的特征,组织的社会功能性质受领头人的影响很大,容易被某些不良分子牵引走上邪路。所以,依法例行对正式非正式的社会组织进行监督管理也是十分必要的,能更好地实现和维护公众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年9月1 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3.《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出版。
 
                                   ——原载《中外名流》2014夏   第10期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