憧憬中追求 热爱中感知——裘晓林诗集《诗情人生》序

时间:2016-03-27 10:22  来源:中国文化联盟网   点击:

 

 
    从诗友张浩的口中,知道了裘晓林这个名字及他的一些经历:事业做得很好,现在担任大连房地产学校校长;酷爱诗歌,一直笔耕不断,收获事业成功的同时也收获快乐。最近,张浩将裘晓林的诗集《诗情人生》的书稿用电脑发给我,让我为这位诗友的诗集写篇序言。盛情难却,加之我有一个感受:为年轻的朋友的诗集写序言,无疑是一次极好的学习机会,让朋友灵动的情思滋润我这近于迟钝的大脑,激活一些细胞于己的创作也有益处。因此,欣然地答应下来。但一经阅读发现这篇序言并不怎么好写,因为裘晓林的诗歌创作题材十分广泛,有些我熟悉,有些我不熟悉;裘晓林的诗歌感悟非常深刻,有些我能理解,有些并不完全理解;裘晓林的诗歌语言非常灵动,有些我可以琢磨,有些我琢磨不透;加之我与他有着十几年的年龄差,我的创作手法偏于保守,而他则偏于时尚。当然,这些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用心阅读是可以填平的。借着阅读时产生的愉悦感与新鲜感,拉拉杂杂,写下些感受,与裘晓林与读者共勉吧。
 

 
    以我了解到的裘晓林的经历与读到的这些裘晓林写于上世纪80年代的诗歌,我感到与他的内心是可以相通的。最主要的一点,我与他都将读诗、写诗、欣赏诗、感悟诗当成自己生命与生活的一部分,形象地说,当作自己独有的一种高品位的生活方式。他的憧憬、他的追求、他的事业、他的感情、他的喜怒哀乐都在诗中得到记录,得到表现,得到释放,得到成熟。
    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觉醒与探索的年代。当时二十几岁的作者用诗歌记录了自己的心路,对于人生的追求,他写道“假如是一只鹰/就不能仅仅渴望/在风和日丽的蓝天中飞行//即使大雨滂沱/狂风激烈/更不要叹息或者感到孤寂//张开翅膀勇猛的翱翔吧/循着太阳的足迹”(《你,假若是一只鹰》),诗中喷发的是那个年代青年的奋发探索的雄心壮志,读到这样的诗句,似乎听到了心的呐喊,志的张扬,情的喷放。又如,刚刚经历了思想解放的冲击,作者在诗中表现出了极度的兴奋与喜悦,他写道“光明的时代/使我的画纸失而复得/虽然儿时的田地早已荒芜”(《写于六一儿童节之际》),字里行间,充溢着那个时代年轻人的期盼与梦想。当然,生活不总是充满阳光,失意与惆怅也会在不经意间透露出来,真实的记录这样的惆怅更能反映出那个年代的真实,而真实是诗歌的力量。如作者写到:“你像一阵春风/从我身边吹过//当我回头把你顾望/你又像一片落叶/飘进小巷//我真后悔/为什么当你迎面走来/我却没有去迎接//而在我回盼的一刻/你却匆匆的凋谢”(《你像一阵春风》)。这首诗写得很灵动,很含蓄,很空阔,有不尽意在诗中。读者可以理解为是一首爱情诗,诗中有作者真实的悔恨(这种悔恨很美);也可以理解为一首言志诗,有对逝去的机遇的反思与追忆。诗贵曲,越是让人产生联想的诗越具有艺术感染力。这首诗在那个时代诞生,应该说难能可贵。最让我感到震撼的,能与我的诗观共鸣的是作者抒发的对诗的认识“我无需立志/命中注定/我是诗人//因为/我只有写诗/才有乐趣//否则/我就怅然若失//因为/我只有写诗/才有力量”(《我无需立志》)这应该看作是那个年代觉醒与探索的年代青年诗人的宣言。从诗句中,社会感到了冲击,感到了力量,感到了震撼,感到了希望。
    诗为心声,发觉醒之声,发探索之声,发时代之声,裘晓林在当时做到了这一点。这些写于20多年前的作品,即使今天读来,仍然具有十分强烈的艺术冲击力。进入中年的作者,如能在他20多年前作品的精神力量推动下继续前行,应该还可以写出无悔于今天时代的力作来。
 

 
    诗源于情,情源于爱,爱源于发现和感知。这一定律用在任何一位诗人身上都是灵验的。读裘晓林20多年前的这些诗作,从字里行间寻觅与发现其感情的主线,就可以解读他诗作中的迷,欣赏他诗作中的美,感悟他诗作中的真。
    作者在那个觉醒与探索和迷茫与徘徊的年代,用诗去感知时代,感知生活,感知真理,感知美与爱,写出一些意味深长,哲理深沉的诗作,使诗不仅有美丽的表象,更具有厚实的内涵。例如作者写到“如果我们乘坐的车/走的那样彷徨//那么,我们会发现/痛苦和迷茫在充当驭手”(《如果我们感到》)。回顾哪个年代青年对信仰,对生活的反思与感悟,应当说,这样的诗句是深刻的,是有力量的。那个年代的青年已不满足于跟谁走,而是探索为什么走,怎样走,用年轻的大脑与活泼的心与时代对接,发出自己青春的声音。又如,作者写道:“在人生的路上/不免会有许多宝贵的东西虚掷//想挽回也不可能/甚至也没有叹息的机会//寄希望于当前和来日吧/不要停下手中的活计”(《忙忙碌碌》)。作者在感叹,而这感叹在当时的社会情境下,无疑是十分清醒的。还有,作者对痛苦的感悟,似乎超越了当时的年龄:“痛苦像一块石头/它被抛在人们心头的河谷//生活的急流流过它/由于受阻/便溅起美丽的浪花”(《痛苦与卵石》)。用河流与卵石来比喻生活中的痛苦,可谓别出心裁。而作者的结论是“痛苦往事的沉隐/恰好证明生活能把它粉碎”。诗思中的理性思考让人叹服。
 
   
 四
 
    诗是表现生活的,是时代的回声。作者走过了天命之年,整理了20多年前的诗作,认真地审视与感悟,对今天的年轻人甚至是像我这个年龄的人,都是有很积极的现实意义的。温故而知新。读作者这些写于上世纪80年代的诗作就像作者在诗中要表达的那种情绪一样:“是扩散开来的涟漪/清晰而又含蓄//像飘荡在秋千上的顽童/喜悦而又惊慌”(《少女的心》)。在沉静的诗思牵动下,回味人生,回味事业,回味爱情,回味岁月带给人一切美好而又难忘的经历,是一件很惬意的事,让读者在感受美的同时更加珍惜生活,应该是这本诗集出版要达到的目的。作者在经历了觉醒与探索的80年代以后,开始了创新与收获的历程,回顾当年,应该是无限感慨的。今天的成功,源于昨天的奋斗;今天的清醒,源于昨天的思索。今天作者可以问心无愧地在诗中宣布“我不会悔恨/我不会感叹/因为,我真正的生活过了/我曾经激烈地燃烧”(《生命之火》)。作者也可以自豪地宣布:“不是真花就不会鲜艳/更不会芳芬//真花开在土地上/她们喜欢阳光”。这是那个年代青年生命的宣言,事业的宣言。这宣言不是用别的形式表达的,是作者用生命写在诗里,因而今天我可以读到裘晓林这些真挚、深沉、隽永、亮丽、浓烈的诗作。我们在与作者一起重新阅读与审视这些写于20多年前的感悟时,我们仍然会与作者一起“抱紧你的希望和理想/以多情的眼睛去追求美好的生活(《春天,请你告诉我》)。
 

 
    诗人平时将零碎而又真实的感悟写成诗是一回事,用一本书收集与整理,理出诗人思想情感的来龙去脉与美的感悟,又是一回事。往往在编辑时不经意将一个时代捧出来让人回忆,品味。裘晓林在编辑这本诗集时,以我推想,喜悦多于遗憾,收获大与悔恨。以一个中年人的审美标准审视自己二、三十年前的作品,也会发现一些可以改进的方面:如一些诗作的构思尚欠奇巧;一些感悟的表达尚欠形象;一些语言尚显直白,等等。但总的来说,这本诗集的作品是经得住审视和推敲的。因为那个时代本身就是一个思考探索摸索前行的年代。从这个意义上说,裘晓林这本诗集为我们这些年长的与年轻的诗歌读者留下了时代的记忆,仅凭这一点,就应该祝贺他。
    以上感想信马由缰,未及深入解读,可能不够深刻。但写诗人都知道,新鲜感是稍纵即逝的。借读裘晓林诗作的新鲜感尚未消退,一气呵成写成这篇序言,或许读者感觉更真实一些。
    是为序。
                                                      2011.10.7.
   
   
   (此序言作者系知名作家、诗评家、诗人和词作家,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北京音乐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中国红色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乡土诗人协会副会长,红色旅游歌曲《魂牵梦绕西柏坡》《放歌井冈山》《延安放歌》《小平小道》的词作者。已出版十几部诗歌、歌词、诗词、诗论等著作。)——《今日文艺报》总第59期第三版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